【新华网】13岁“小神童”获得市长奖
3月24日,第十一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揭晓,八中少儿班高三学生阎霄汉从北京市委常委陈刚手中接过“市长奖”奖牌。生于1999年10月29日的阎霄汉,也成为这项北京市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最高奖项自2003年设立以来,年龄最小的获奖者。
颁奖现场,当阎霄汉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他头戴耳机扮鬼脸的萌态引来全场一阵骚动,“这么小的小孩儿啊!”不过,走上领奖台的阎霄汉个子已有1.7米,站在一同获奖的其他高三学生旁一点都不矮,身穿正装的他笑容灿烂,举止大方得体,获得了观众热烈持久的掌声。
翻开阎霄汉的获奖目录,长长的多达几十项,每一项都如此炫目: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二等奖,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学科解题能力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物理建模论文和实验报告评比一等奖,他还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
今年1月,凭着“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这一奖项,阎霄汉通过了北京大学组织的面试,并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当场录取。等到9月,13岁的阎霄汉就将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少年大学生。
八中少儿班尖子生、“市长奖”获得者、北大数学学院提前录取……小小年纪的阎霄汉到底有着怎样的成长和求学历程?带着这一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个别生”拿了全国一等奖
3岁10个月以前,阎霄汉什么都没学,当时的孩子有很多已开始早期开发,照顾他的姥姥有些着急,跟妈妈商量也让孩子学点什么。偶然的机会,妈妈看到了报纸上的 “珠心算”班在招4岁到12岁学生。阎霄汉年龄不够呀,人家能要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胖墩墩的阎霄汉被带进了教学区。结果90分钟的课他要在外面闹40分钟才进去,并且次次都需要老师拿出好吃的东西,才能哄进门。妈妈很尴尬,但教练老师很喜欢这个“个别生”。她告诉妈妈,这个孩子很有特点,别看他打滚哭闹,但是只要进入课堂,就会显示出“爆发力”,通常只用哥哥姐姐们一半的时间就能掌握得非常好,是少有的数感超强的孩子。
课前折腾,课后练习也要跟妈妈讨价还价,打一次算盘讲一个故事,没有故事不练习。妈妈生气了,陪他关在屋里,不做完不能出去玩。
身为大学老师的姥姥姥爷觉得这样对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太残酷,但妈妈阎女士却不这样看,她说这是儿子人生中学的第一样东西,如果半途而废,以后恐怕任何东西都学不下来。她告诉儿子,不管学什么,要不就不学,要学就必须坚持,不能中途打退堂鼓。这一期24次课,学完了咱们退,一定要有始有终。
被妈妈狠狠治了一次,阎霄汉变乖了,一次妈妈随口说一句,阎霄汉去做作业吧,“哦!”阎霄汉平静地回答了一句进屋了。妈妈透过门缝一看,穿着小兜兜服的阎霄汉坐在小桌前,自己拿出算盘、铅笔盒,淡定地开始做作业,那个画面深深地留在妈妈脑海中,那是儿子人生中第一次开始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从那以后,“要么不做,做必坚持”成为阎霄汉学习做事的基本准则。
一年后,5岁的阎霄汉获得首届全国儿童心算比赛幼幼组一等奖,金灿灿的奖杯至今摆放在家中书柜里,它记录着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拼搏之后的辉煌,也提醒着霄汉时刻不放松自己,坚实地迈出人生每一步。
自学和专注是“法宝”
少儿班是建制很特殊的班级,四年时间,一年多学完初中内容,两年学完高中内容,半年准备高考。第一年的学习中,物理化学是不学的,这两个科目到高中阶段时几乎直接从高中起点学,学习内容直接接轨高考要求,而初中部分内容就要靠学生自己消化。少儿班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有的化学已自学完部分大学课程,有的外语可以考托福,有的可以用古文写游记,有的信手拈来几样零散物品就能快速组装成像样的模拟小机械。同一学科学生间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相距很大,这对少儿班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也促成了少儿班孩子超强的自学能力。阎霄汉的班级刚开化学课时,老师的教学进度很快,初中部分只花了不到两个月就学完了。他没报过化学课外辅导班,而老师布置的许多作业又是课堂上没讲过的,妈妈问他要不要报班,他说不用,而是在几天后交给妈妈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本大学无机化学教材的书名和书号。这是他请教班里的化学尖子了解到的经典大学化学教材。新书拿到手,他一口气看了三个晚上,然后轻舒一口气,跟妈妈说:原来化学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它骨子里的很多量化关系就是数学。从那以后他的化学就通了。有一段时间,阎霄汉不爱学外语,不喜欢强记单词,每当妈妈提醒他多花些精力在外语上时,他总是俏皮地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找到了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和数学的关系,但是外语还没有,等我找到了,我一定会学好的。一番奇谈怪论,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阎霄汉学习有什么诀窍吗?这个问题从小到大不知有多少人问过他,他觉得如果有的话,可能就是“专注”二字。有一次妈妈去数学集训队接快要下课的阎霄汉,透过敞开的教室后门,她看到坐在最后一排的阎霄汉,两眼紧盯着桌上的资料,笔尖凝固在草算纸上,一滴晶莹的汗珠挂在额前的头发丝上,竟然纹丝不动。那个画面永远定格在妈妈的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妈妈曾经后悔没用相机记录下那个画面,因为她想让孩子知道,保持“忘我的专注力”会是学好一切知识的重要基石。当然,这种一动不动精力高度集中的学习习惯在创造极高的学习效率时,也会让大脑非常劳累。因此,阎霄汉每次学习一个半小时左右必须休息,必须活动,以保持大脑充沛的活力和敏锐度。
想超越偶像陶哲轩
阎霄汉的偶像是31岁时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阎霄汉过12岁生日的那天,突然说自己有一个遗憾。原来偶像在12岁时已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得主,阎霄汉觉得自己在数学奥赛这块领域已经没有机会超越陶哲轩了。妈妈自责说,那是因为中间妈妈没有支持他,中断了几年,耽误了。他安慰妈妈,陶哲轩好像是30多岁拿下了菲尔兹奖,我们还有机会。阎霄汉和他的同学相约,总有一天,要让世界顶尖自然科学家的行列里,刻上更多中国人的名字。
对于未来,阎霄汉有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翱翔计划的结题发言时这样说:“刻骨铭心的科研经历为我们打造了隐形的翅膀,总有一天我们会用自己的努力让这双翅膀变得坚强成熟,总有一天我们会展翅飞向更远的天穹,用自己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和中国科技的未来。”带着阳光走入风雨,面带微笑迎接挑战,祝愿小雏鹰能够振翅翱翔!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儿童潜能开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400-610-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