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入小学的家庭指导与策略[1]
2008-01-17 17:45:02
家长往往会在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学校的时候出现一些误区。盲目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前班就可以锻炼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走进学校,而忽略了孩子们社会适应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即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业成绩也好,而社会适应能力弱的学业成绩也差。导致很多孩子在学前班的学习中感到很吃力,跟不上大家的步伐,造成心理压力。所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超前知识而重在培养探索能力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是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5-6岁儿童(中国儿童)进行研究表明,超过45%的儿童存在入小学后学习适应低,超过40%的儿童存在社会适应性严重缺乏的问题。孩子们往往对学习时间、生活常规、教学要求、社会关系等诸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学前“三步曲”之“生理准备”
1、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在幼儿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6:30左右起床,8:00入校,下午 4:00以后放学,晚上8:30就寝。暑假在家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弹琴,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
2、 培养孩子活动的坚持性
上小学后,孩子上课和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需要较强的坚持性。一般,大班孩子注意的保持时间为20?30分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延长孩子的活动的时间。对孩子借口不感兴趣而频繁变换活动内容的现象,父母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并陪着玩入手,逐步提高时间要求,直到孩子一个活动35分钟左右不觉疲劳。
3、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入学必需的生活技能如:如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遇到困难会寻求帮助、行走时不在马路上玩耍、会用钥匙开门、倒开水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 创设利于孩子生长的环境
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膳食供给,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尊互爱,不当孩子的面争吵,从而使孩子情绪高涨,达到智力振奋的良好学习状态。
另外,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
经过跟踪反馈,进行小幼衔接的工作尤为重要。表格呈现为2006年11月至2007年6月东方金子塔学校学前部 73名5-6岁幼儿(一班14名、 二班13名、 三班12名、四班14名、 五班20名)学习了幼小衔接课程后入小学情况调查:
班级
名称
|
班级
总人数
|
升学情况
|
|||||
市重点小学
|
%
|
区重点小学
|
%
|
普通小学
|
%
|
||
一班
|
14
|
7
|
50%
|
4
|
30%
|
3
|
20%
|
二班
|
12
|
8
|
70%
|
4
|
30%
|
0
|
/
|
三班
|
13
|
8
|
60%
|
4
|
30%
|
1
|
10%
|
四班
|
14
|
7
|
50%
|
4
|
30%
|
3
|
20%
|
五班
|
20
|
8
|
40%
|
7
|
40%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