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育英才 文采飞扬
2010-10-21 16:06:03
李建明老师经常在我校举办作文系列公益讲座,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他们认为,李老师的讲座声情并茂,实用性强,不仅有助于孩子走出写作难的困境,对家长课外指导孩子作文的帮助也很大。图为李建明老师讲座专场,家长认真聆听。 |
据最新的小升初语文考试说明,作文的分数占有率达到40%之多。面对考试作文,许多在校大学生都说,自己念了许多年的书,但对写作文仍心有恐惧甚至感到厌倦,从小学开始就“谈文变色”,直到上大学了,还是如此。
其实语文本身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文火慢工的科目,而语文中最能体现综合性的又非作文莫属。资深语文教育家李建明老师对作文所下定义为:“作文就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一些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它是一种综合性练习作业,是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练习,也是字词句段的综合练习。”
就孩子们在作文中的困惑种种,我们有幸得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建明老师的解答。
条条框框的作文“速成”模式等于揠苗助长
在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作文相关的新闻总是铺天盖地,而在众说纷纭中阅卷老师的感概更发人深思:“作文内容空心化,好多作文给人感觉不知所云;写作形式模式化倾向,这是语文教师走捷径的反映;长此以往,这样从材料到主题再到升华的模式作文就会滞塞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针对这种现象,李建明老师表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速成模式的“毒害”,不但在考试中得不到高分,而且也违背了作文抒发个人感情、表达个人思想的初衷。这种不健康的模式就是一部分教育机构老师利用了家长和学生一种急于写好作文心理,推出所谓的作文套路,试图用最死板的方法去应对灵活度最大的考场作文。这显然是荒谬的,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就没有可以完全套用的作文模式,片面追求“速成”的心理是老师、学生和家长都需要克服的。作文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是一个最讲究积累的过程,作文的意义本身就在于运用,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思想和态度,体现出的是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打破框框是作文登堂入室的正途
作文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有时候,拿起手中的笔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是有时候却咬断了笔头也写不出几个字来,可以说写作根本就是一种煎熬。可是为什么这两个时候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写作思维是否是发散思维。
作文本身不是可以用条条框框来控制的,想做好作文,首先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深入其中,积累素材。家长可以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让孩子在名山大川陶冶性情,发现生活的魅力。同时,阅读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名家名篇或者同龄人的作品时,能够体验不同时空,在无形之中,与当今形成了对比,发出了生活的感悟形成了情感的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下锅,学生们只要有一个纯熟的表达手法,再经过一定程度上的修改,一篇好的作文就出炉了。
趣味教材?优秀教师?勤奋学生=成功作文
成功的教育几个关键词是教材、老师、学生,老师是学习中的纽带,把课本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和妙趣横生的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课标上,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作文标准,这就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团体编写适应当今孩子的作文教材。而最重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在金子塔学校的课堂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师生间感情的传递,让孩子在充满爱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使孩子在人格和作文上得到双重的教育。并且听说读写同步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吹泡泡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游戏之一,也是金子作文一节作文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小游戏激发写作兴趣;而后吹泡泡,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边观察边想象;在游戏结束后,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例文,从读学写,掌握写作方法;再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想说的话。最后在班内展示交流,增强自信和写作的欲望。
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始终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鼓励,碰到内向的孩子,还要额外进行辅导。在这样的模式下,自然对教师的素质以及个人魅力要求就变得十分苛刻:在自身软实力方面要求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丰富,自身文学功底厚实;在硬实力方面要求老师在学校内是教学骨干,在教学大赛中有获奖经历。金子塔优秀的语文教学精英团队,期待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继续编写出更多更好的语文系列教材,例如金子阅读等等。为更多的孩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尽我们一点绵薄之力,提高孩子的综合实力,为提高写作水平打好基础。
最后,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们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语文功力,提高教学能力,能够给每个孩子切实的帮助,从孩子的终生学习考虑,不要急功近利,使孩子课上学有所得。而孩子们想要有更大的进步就要更加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多读书,重积累,勤练笔,这才是真正的成文之道。(文/王雪娇,图/刘伟)